剧《五彩》或许漂亮,原因在于成功地刻画、生动活泼地重现了一批杰出的探员形象。
特别是逃出敌人内副部长达18年的军统局少脉郑耀先,更是探员领域的地板、课本。
整部剧的制片人加执导,被人称作“谍战剧传奇人物”的枊永胜初来乍到,叫他“少脉”的人比叫他英文名字的还多,还有人平易近人而揶揄地问他为“小鬼六”。
所以,军统局内部真有六大夜叉吗?“少脉”郑耀先的蓝本究竟是谁?他的故事情节是真假?
军统局“六大夜叉”实为空穴来风做为第一部发展史片,如果没有一些真实世界的发展史人物形象和事件做为参考,所以无论制片人再会写、制片人再会拍、女演员再赫洋,都是僵硬而没有威胁性的,也不可能被观众们普遍认可。
比如说《茹基夫》或许火热,原因在于黄志忠的主要蓝本,正是发展史上大名鼎鼎的元勋上将王近山将军,他19岁当副团长,21岁就成为了红三十四军第十十四军长。
arise绰号“王疯子”,是个动起仗来身先士卒该死,又智勇双全别具一格功勋卓著的传奇人物形象,黄志忠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来自于他的真实世界生平。
在《五彩》中,很多片中人物形象也是有发展史蓝本的,比如说曾墨怡的蓝本,是打进军统局宽频处的黄色帅哥探员张露萍,她的故事情节曾经被拍成电影撞名剧搬上大萤幕。
再比如说宫庶的蓝本,是因位高权重、阴险运筹帷幄而被称作军统局第一杀手的戴笠,英文名字取了后面两个字的同音,宫庶即恭澍。
所以军统局少脉郑耀先有特定的蓝本人物形象吗?据史料分析并参考军统局高层人员的回忆录文章,在军统局及其前身复兴社(蓝衣社)的特务组织中,并无郑耀先这个人。
片中在军统内部,徐百川被称作“四哥”,郑耀先被称作“少脉”,是军统局六大夜叉中硕果仅存的两位,其他六位都已经在与日寇的斗争中牺牲了。
然而在军统局内部,事实上并没有“六大夜叉”的说法,在国民党高层倒是有“六大夜叉”的说法,即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钱大均、张治中、蒋鼎文、陈继承。
不过在戴笠手下,早期确实有号称“四大夜叉”的几个心腹,分别是戴笠、赵理君、沈醉、王天木。
这几个人虽然都属于军统局高层人物形象,但是据其所作所为和生平史实,显然和打进军统局内部的黄色探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由此可见,郑耀先是一个根据文学创作和剧情需要虚构的人物形象。即便如此,也并不是随意捏造,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郑耀先这个英文名字,来自于一位撞名不同姓的革命烈士,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
这是一位活跃在四川各地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杰出地下工作者,也是曾墨怡的蓝本、黄色探员张露萍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车耀先1894年出生于四川大邑,早年曾投身川军并一路升任副团长,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愤而离开川军,并于1929年加入我党地下组织,任川康特委军事委员。
后来,车耀先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饭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并创办《大声》、《图存》等刊物,向民众传播真理的声音,引导很多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张露萍是其中之一。
知大家及时转移,为保护革命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3月18日,在军统局特务一手炮制的“抢米事件”中,车耀先和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不幸被捕,先后关押于重庆白公馆和贵州息烽集中营。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明确要求蒋介石释放罗世文、车耀先等人,蒋介石谎称罗、车已被枪决,拒不释放,并于1946年7月将他们悄悄转移到重庆渣滓洞监狱。
1946年8月18日,车耀先和罗世文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秘密杀害并焚尸灭迹,时年52岁,他以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1956年,车耀先烈士的头骨、遗骸历经周折终于被找到并确认,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题写了墓碑碑文。
郑耀先是一群杰出黄色探员缩影《五彩》中郑耀先的形象,是一个打进敌人内部18年,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王牌探员。
他身居军统局高层,坚毅隐忍、狡黠机智且心狠手辣,然而真实世界身份则是代号”五彩”的黄色谍报人员,终其一生都战斗在隐蔽斗争战线,为了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活,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多个现实蓝本的聚集版,郑耀先也不例外。
在郑耀先的身上,凝聚和融合了一大批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比如说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将军,比如说当时的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刘尊棋,再比如说程一鸣和闫又文等等。
在郑耀先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经历中,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这些真实世界发展史蓝本人物形象的影子。
《五彩》原著作者肖锚曾说,在这本小说的创作中,“为了体现隐秘战线的真实世界性、残酷性,便将某些真实世界的发展史事件融合其中。”
事实上,郑耀先不是一个具体发展史人物形象的缩影,而是隐蔽战线发展史上一批杰出高级黄色探员的聚合体,是一群奋战在敌人心脏的英雄群体的缩影。
经历过生死考验和人性抉择,依然选择呵护着心里的一抹星火,这是信仰,也是剧《五彩》反映的主旋律。
向无数个郑耀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