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识到了困局的存在,在有条件的时候,就为结构调整准备出来,总比今后年迈,后悔莫及相对而言。
——遇言姐
这三天,一个歌星争吵的新闻报道上了热搜。
在唱功实境《无穷胜过班》中,吴君如和黄宗泽两个戏骨,为的是薛凯琪那个41岁的男女演员是否应该继续保持“少年感”,而吵了出来。
《无穷胜过班》是江苏台和TVB协办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应邀了几个享有盛名的老歌星,点拨年青女演员。
在中金中,维修保养得宜、依然少年感极富的古巨基,诚恳他们的科技事业到了一个困局期,想有点突破。
黄宗泽交到了那个热门话题,告诫古巨基,现在她给人的感觉像个瓷娃娃,中年还扮嫩,是在管制他们的亦正亦邪。
古巨基则表示:他们未曾装嫩,少年感是他们本身自然表露的。
看到内娱还在探讨40岁的男女演员要不要有少年感……遇言姐只觉得双眼一黑。
想到上周五我看的《变形金刚2》,里头李起弘73岁、体格182的绍尔妮·韦弗是怎么“扮少年”的?
为的是那个配角,绍尔妮在海浬稀疏体能训练浮潜,夺下了浮潜证,最终可以低昂达6分半钟!!
而她的战绩还不是最血腥的,同片场的另一位影帝、47岁的戴安娜·拉博夫迪克直接在水底憋了难以置信的7分15秒!!!升任影史上的Jhunjhunun王。
遇言姐想说,用这样实打实的战绩战胜年龄的“桎梏”,不比光凭漂亮脸蛋凹出“少年感”更让人叹服么?
而且戴安娜也没有吝啬他们的漂亮脸蛋呀。
她直接涂上了满身油彩,在《变形金刚2》中扮演了一个配角——岛礁族的精神领袖、大祭司“罗那尔”(Ronal)。
怎么人家从来就不用担心亦正亦邪受限的问题呢?
要知道,她刚出道的时候,被称为“英伦玫瑰”,也是娇花一朵。
今天,遇言姐就来聊聊戴安娜这些年的亦正亦邪,看看外国男女演员们是如何“抗衡”年龄这件事的。
横跨年龄的影帝
戴安娜·温斯莱特1975年出生于英国,家里算是演艺世家——外祖父母、叔叔、父亲都是女演员,但都属于“下层”女演员。
爸爸虽然早在圈子里打滚多年,但一直混得很差。
因此家里很穷,经常要领取补助金。
戴安娜从小就很喜欢表演,立志要
她11岁时想进入戏剧学校,是不顾父母反对,向外婆借钱才拿到机会的。
父母不支持她,除了因为家里没钱,还因戴安娜的外形并不具备成为大歌星的条件:她的身材微胖,而且脚很大(体格不到1米7,穿43号鞋),为此经常受到其他女同学嘲笑。
就像戴安娜他们说的:“我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听到有任何女性对我的身材表示肯定。”
因为外形条件受限,所以戴安娜就没有过当女歌星的打算,而是一直朝着男女演员的方向主攻。
但这世上的事从来都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毕业后,戴安娜得到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因为她的身材。
彼时,大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拍摄影片《罪孽天使》,需要一个有着发福身材,与成熟性感的配角更吻合的年青男女演员。
戴安娜因为有着其他男女演员所忌讳的婴儿肥,顺利入选了。
彼得·杰克逊是个要求很高的导演,为的是让戴安娜融入配角,当时还特地带她去了《罪孽天使》的凶案地点,让她能彻底入戏。
在彼得·杰克逊的指导下,凯特凭借处女作,就荣获了多伦多电影节的一个“最佳男女演员奖”。
虽然奖项不高,但总算在业内刷了脸。
一年后,李安拍摄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时,也相中了戴安娜。
要说人有天赋是藏不住的,当时还是小导演的李安就曾称赞戴安娜在唱功上“有天赋和激情洋溢的气质”。
而且,遇言姐在看这版《理智与情感》时,在休·格兰特、艾玛·汤普森等大歌星的星光环绕里,还是能一眼看到戴安娜作为新人的灵气。
这种能抓人眼球的特质,和你长得美不美、是不是年青少年没有关系,而是看你的表演能不能打动人心。
凭借《理智与情感》,20岁的戴安娜入围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
也是在那时,慢慢退却了婴儿肥、愈发有魅力的戴安娜,得到了“英伦玫瑰”的称呼。
但真正让她从女演员变成家喻户晓的歌星的,还是1997年那部《泰坦尼克号》。
戴安娜得到那个配角的过程,并不容易。
当时,卡梅隆联系了很多一线女星,比如克莱尔·丹妮斯、格温妮丝·帕特洛、乌玛·瑟曼等人。
但在筹拍过程中,《泰坦尼克号》并不被看好。很多媒体人包括投资方都认为,影片上映就会赔钱。
于是,那些一线女演员都以档期不合为理由,拒绝了卡梅隆。
而读过剧本的戴安娜非常喜欢,她直接向经纪人要了卡梅隆的电话,毛遂自荐。
她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女性:明白他们要什么,也懂得如何推销他们。
戴安娜的坚持和试镜时的唱功打动了卡梅隆,最终定下了她和小李子两个新人来演主角。
影片拍摄期间,由于卡梅隆极度严格,两位主演每天都要在冷水里泡上20多个小时。
戴安娜数次得了流感,还数次溺水,身上撞到的伤痕多不胜数,简直是“死去活来”。
好在这些“死去活来”的辛苦没有白费,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一跃成为全球最高票房(18亿美元,约126亿人民币)电影,还在奥斯卡拿了11 项大奖。
不过,这部影片对男主角小李子的红利,要远远大于戴安娜。
电影上映时间,很多影评都在质疑戴安娜的身材,说她不够美,配不上Rose那个配角;还戏称是她太胖,才导致泰坦尼克号沉船的……
可见影坛和社会对于男女演员的不友好。
但不管怎样,戴安娜大红大紫了,可以像那些女歌星一样,去拍摄商业大片,赚很多很多的钱……
可20出头的戴安娜没有走入这片“舒适区”,而是在那时就为着日后的结构调整做准备。
戴安娜推掉了很多商业大制作的片约,认真地挑选剧本。
在她最红的那几年,接拍的基本都是小成本的文艺片。
比如,豆瓣上文艺青年很喜欢的高分爱情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戴安娜在影片中挑战了不同记忆中、不同个性的女主蒂娜,还为这部影片染了各种不同的发色。
再比如,遇言姐很喜欢的一部经典悬疑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
戴安娜在里头挑战了热血记者贝西一角,和影帝凯文·史派西对戏也完全接得住,丝毫没有掉戏。
之后让戴安娜获得影帝大奖的是2008年的《朗读者》。
影片讲述了一个15岁男孩爱上不识字的中年女子汉娜,为她读书的故事。
影片女主汉娜的时间跨度很大,从40多岁一直演到她去世之前。
戴安娜为的是那个配角,完全抛弃了美貌和所谓的年龄感带来的束缚。
由于精湛的唱功、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不同阶段女性的精彩演绎,最终戴安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成为影帝这一年,她仅仅34岁,却已经可以不必为以后的中年困局期担心了。
因为她的实力证明,什么年龄段、什么长相的配角,她都接得住!
在那之后,戴安娜还在很多佳片当中贡献精湛唱功。
比如和小李子二搭的《革命之路》,讲述了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
很多人戏言,如果Jack不死,和Rose下船结婚了,结局就是《革命之路》。
再比如,讲述女性意识的复仇片《裁缝》。
戴安娜在片中扮演一个被“荡妇羞辱”的帅哥,多年后回到保守的家乡小镇,洗清了他们10岁时被诬陷的罪名。
再比如,讲述中产阶级虚伪和价值观分歧的喜剧《杀戮》。
这些全部都是能在影史上有一席之地、极锻炼唱功的作品。
别的女演员有一部打底都够吹了,可戴安娜几乎每年都有佳作,好像男女演员的危机——困局和年龄这些东西,对她不存在一样。
是她维修保养得宜么?
并没有,她的身材一如年青时候微胖,而且脸上的皱纹也毫不掩饰。
最近一部作品《东城梦魇》里,你完全可以看到符合40几岁女性的面部塌陷、憔悴、皱纹,甚至脸上的疣子。
当戴安娜眉头紧蹙地出现在镜头前,看上去和同龄的普通女性没有区别,甚至要更为沧桑些。
但她穿上礼服,就可以为化妆品拍广告。
涂上油彩,就可以做无实物表演里头的外星祭司。
扛上枪和相机,又可以变身战地记者……
亦正亦邪简直宽得不得了。
诚然,国外的电影电视对中年女性管制少,配角更加丰富,内娱女歌星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
但如果你真把同样的配角交给内娱那些娇滴滴的小花们,她们就是承接不住,因为她们或许压根就没有拓宽舒适区的野心,以及,把控配角的能力。
比如女演员要保持神秘感这件事。
戴安娜三次结婚,两次离婚,却几乎从来不把这些事情放在明面上说。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导演吉姆·特瑞普尔顿。
两人于1998年结婚,有一个共同的女儿米娅,在2001年和平分手。
戴安娜的第二任丈夫是著名电影导演萨姆·门德斯。
两人2003年结婚,有一个儿子乔,经过七年之痒后,于2010年离婚。
尽管外界传言,两人离婚是由于萨姆搞婚外情,但戴安娜没有对这件事提过一个字。
这要是在国内,怎么不得曝光几次,上几个热搜,出几篇小作文了。
可戴安娜却说:“没有人真正知道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真正知道我的第一次婚姻为什么没能继续,没有人知道我的第二次婚姻为什么分手,我为这些沉默感到骄傲。”
是啊,演员就是要保持他们的神秘感。
你如果想看我的故事,就要到屏幕上去看,这样才不会让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出戏。
至于戴安娜的现任,简直就是电影般的爱情。
2011年,戴安娜带着两个孩子去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爵士(维珍品牌创始人)位于内克尔岛的豪华别墅度假。
结果突然发生了火灾,戴安娜也没有怕的,还帮着布兰森90岁的老母亲从大火中逃生。
在逃生过程中,戴安娜遇到了赶来帮忙的爱德华·阿贝尔·史密斯。他是布兰森的外甥,当时就住在相邻的建筑里。
戴安娜回忆:“他是唯一一个戴着头灯还穿着鞋的家伙,其他人都把所有东西抛诸脑后,我拿了胸罩、护照和我的孩子。”
所以,戴安娜就嫁给了“那个戴着头灯的家伙”。
这是什么神仙般的浪漫情节啊!!!
如今凯特有爱人,有三个孩子,还有一份喜欢的科技事业。
因为国宝级的唱功,还被英国女王授予了“二等勋位爵士”的封号。
当初和她一起成名的小李子,还在忙着做男孩,和25岁以下的模特们谈恋爱。
内娱的古巨基们还在忙着纠结是不是要做少年?
而戴安娜已经历经沧桑,活了人家几辈子的经历了。
正是因为早早走出了人生easy模式的“舒适区”,戴安娜才能收获这样宽广的人生。
我们东亚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谨小慎微,按照众人设定好的模式,有颜值就做个漂亮的“花瓶”,有才华就做个努力工作的“做题家”,因为那都是别人走过的路,安全舒适。
等匆匆走到中年,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困局,左冲右突想突破而不得。
想追随内心,做一点靠近他们年青时想法的抉择,却发现已经太晚了。
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一个是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
那些少年感、少男感缓解不了人的焦虑。
所以,莫不如少听一些这样那样的恭维,少花心思在那些表面的东西上面。
如果意识到了困局的存在,在有条件的时候,就为结构调整准备出来,总比今后年迈,后悔莫及相对而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