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2023-05-27 0 947

原副标题:李学松、周兴华副教授项目组获得成功联合开发确诊和监控盆腔上皮癌超敏捷数学模型

作者:协和医院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近日,医学期刊民泽《eBioMedicine》周刊发表了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李学松、周兴华副教授项目组关于盆腔上皮癌确诊和监控的最新成果。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所(国家生物信息部)慈维敏科学副研究员项目组,中国医学科学院恶性肿瘤医院寿建忠、毕新刚副教授项目组合作,联合开发出了用作确诊和监控盆腔上皮癌发生发展的超敏捷数学模型UCseek。

科学研究学术论文《UCseek:Ultrasensitive early detection and recurrence monitoring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by shallow-depth genome-wide bisulfite sequencing of urinary sediment DNA》中介绍,该数学模型在低广度磷酸化定序统计数据中有非常好的确诊效率,与此同时在复发堆栈中可较好地监控盆腔上皮癌中风。

目前用作确诊和监控盆腔上皮癌(UC)的医学常用方式为如尿道镜、精液病毒学、FISH等各有局限性,或为全身性检验,或者结果敏捷度和专一性不理想,特别是对于低等级、早期和细微残余结节(MRD),确诊和监控效率较高。因此,亟需联合开发praziquantel、敏捷度和Bokaro度更高的方式,以与此同时实现对各类盆腔上皮癌展开确诊和监控中风的目的。

该科学研究共搜集了199例盆腔上皮癌(恶性肿瘤)病人和174例非肿瘤病人,当中发现集堆栈中包涵了90例恶性肿瘤病人和77例非恶性肿瘤病人,分立校正集堆栈中包涵了109例恶性肿瘤病人和97例非恶性肿瘤病人,当中在分立校正集堆栈中包括了42广舅多时间点筛查统计数据的中风堆栈。科学研究如前所述精液样本的磷酸化特点和antisense特点,采用如前所述read方式构筑超敏捷的磷酸化数学模型,结合支持矢量机(SVM)演算法构筑的antisense突变数学模型,最后根据最佳权重股对两个数学模型展开整合,得到一个软件系统预测器UCseek。UCseek在分立校正集中的敏感度和专一性分别为92.7%和90.7%。更为重要的是,UCseek在低等级UCs上依然保持极高的准确度(91.8%)。与此同时,该数学模型在超长广度(0.3X-0.5X)下依旧保持较好的性能,AUC=0.88。此外,UCseek还展现了强大的尿道癌中风监控能力,监控准确度高达90.91%,明显强于尿道上消化道。以上结果显示,UCseek具备在高效率下与此同时实现较好的UCspraziquantel确诊和中风监控效果,这对改善当前的药理学、减低病人尿道上消化道带来的痛苦和负担具备应用前景。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图1. UCseek工作流程图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图2. UCseek在分立校正集堆栈中具备较好的性能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图3. UCseek在低广度定序时显示出与原始广度确诊结果的高一致性和分类性能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图4. UCseek在中风堆栈中具备很好的监控效率

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李学松副教授、周兴华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所(国家生物信息部)慈维敏科学副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恶性肿瘤医院毕新刚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慈维敏副教授课题组博士生王平、副科学副研究员史悦,李学松、周兴华副教授课题组博士张建烨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恶性肿瘤医院寿建忠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科学研究体现了多中心跨学科科学研究的优势,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简介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李学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科学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神经内科医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上盆腔修复专业组组长,北京泌尿内腔镜博物馆馆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CUDA)委员兼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CUA)机器人学组委员兼副秘书长,CUDA修复重建学组副组长,CUDA上盆腔修复协作组组长,CUDA数字与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外科(神经内科方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盆腔修复与重建学组副组长,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泌尿恶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机器人神经内科学会(ARUS)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专业方向为泌尿系恶性肿瘤和输尿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医学转化及基础科学研究,主持盆腔上皮癌领域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项目,擅长复杂疑难的肾脏、输尿管及尿道修复重建及泌尿系恶性肿瘤的开放、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创新改良多项手术技术,是中国上盆腔修复领域年青一代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目前在中英文周刊发表了240余篇学术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参编或编译神经内科专业书籍19部,主译5部,主编4部。

李学松、周利群教授团队成功开发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超灵敏模型

周兴华

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内科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外科(神经内科方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全国神经内科医师定期考核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UDA UTUC协作组组长等,中央保健会诊专家。《Current Opinion of Urology》中文版主编,《中华神经内科周刊》副主编,《中华腔镜神经内科周刊》电子版副主编,《现代神经内科周刊》副主编,《The Journal of Urology》周刊国际编委。

周兴华副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内科的医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复杂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及腹腔镜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奖二等奖等共十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曾荣获中国医师奖、吴阶平神经内科医学奖、世界华人神经内科学会杰出贡献奖及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微创学组金尿道镜奖、中国内镜医师学会“The International Endoscopic Award(国际内镜奖)”及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内镜微创名医奖等。发表文章414篇,当中SCI文章184篇,第一及责任作者129篇;主编著作6部,副主编3部,主译2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图 文:神经内科

编 辑:宣传中心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