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混战三十年,从外资三巨头到国产F4

2023-01-30 0 184

服务器混战三十年,从外资三巨头到国产F4

现在的信创生态,服务器已经全部要求自主。而在过去三十年,服务器市场已经从外资的三分天下变成现在国产品牌内部的竞争。

文|芙蓉王

编|赵艳秋

2023年伊始,戴尔打算2024年停用中国生产的芯片的消息,一传到国内就掀起轩然大波。两年前,戴尔大中华区董事长还说要扎根中国,“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显然,这不是没把自己当外人,而是没把咱当自己人。

而另一家科技巨头惠普不久前也将其持有的新华三股份,全部卖给了紫光。12年前,惠普收购了华三母公司,华三顺势被招入惠普麾下。后来由于斯诺登事件爆发,惠普最终选择与紫光合作,成立新华三,紫光占股51%,新华三从外资独资变成了国有控股资本。

事情正在起变化。戴尔、惠普和IBM为代表的外国服务器,曾在国内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自从2013年,国产品牌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之后,国产服务器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外资三巨头的角力,变成了国内F4的争奇斗艳。

自浪潮在1993年研发出国内首台小型服务器开始,国产服务器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如今,这个成熟市场的特点非常明显:不怎么赚钱但又非常关键。服务器作为IT基础设施的基石,关乎国家安全。而国内F4的市场份额在逐年攀升,但依然时刻有被山姆大叔卡脖子的担忧。

01

1997年7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到浪潮视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这一次,我看了山东200多个企业,我觉得浪潮技术含量最高。”

看领导在兴头上,忙前忙后的时任浪潮董事长孙丕恕赶紧问领导能不能支持浪潮一个上市指标。

当年上市不是你想上就能上,证监会给每个省分配指标,山东那一年有8个指标。领导没说二话,立马打电话安排。2000年,浪潮终于圆梦A股。

作为国产服务器的代表,浪潮有着辉煌历史。但浪潮最早和联想一样,做的并不是服务器,而是PC。在那个个人电脑还是稀缺品的年代,PC遍地黄金,基本有货就能赚钱。而国外的产品要征收高额关税,给了一批国产电脑品牌积累实力的机会。

孙丕恕说过一句话:“一台机器能挣1万元,利润1年1个多亿,银行追在后面贷款”。在那个有产品就有市场的年代,浪潮的电脑一度占到了国内20%的份额。不过,这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事。

1992年,中国取消了国外电脑进口配额。随着外国产品的长驱直入以及国内各种贴牌产品的泛滥,攒机器的红利很快消失了。浪潮将目光放在了同样是计算设备的服务器。1993年,浪潮就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IA架构服务器SMP2000,里面用了10颗英特尔486处理器。

尽管早期卖得并不好,还是求爷爷告奶奶让地方银行先用起来。但这也奠定了浪潮的先发优势,仅两年功夫,浪潮就拿下了国产服务器市场的榜首。

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立了“国产服务器推广和应用”专项,浪潮和曙光分别承担x86和RISC架构服务器的研发。浪潮建了全国最早的一条服务器生产线,主要做中低端产品。曙光则一直坚持高性能计算的路子。

联想做服务器的时间跟浪潮差不多。1995年,在PC市场风光无限的联想推出了第一台x86架构的服务器。联想当时的服务器品牌还叫万全,后来才起了个洋名,叫ThinkServer。

相比于这几家有国企或者中科院背景的企业,宝德是服务器行业里面比较神奇的一家。它最早只是康柏服务器的一个代理商。1999年,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的宝德,成了正在服务器市场上四处找机会的英特尔的战略合作伙伴。抱住了英特尔这条大腿,宝德在x86服务器市场做得风生水起。

宝德的老板李瑞杰很多人未必知道,但他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叫中青宝,去年凭借着元宇宙概念股被资本市场爆炒。而李瑞杰被人熟知倒不是公司多么牛逼,而是其易怒和暴躁的性格。中青宝上市后不久,李瑞杰就用椅子打伤了代表Adobe来谈判的律师,与网传用“轮椅”打人不同,其实是一把很重的星巴克椅子,场面相当火爆。李瑞杰甚至还出手打了加盟竞争对手公司的前副总裁。最近他上热搜是因为在群里大骂要求放假的员工,是拳打《劳动法》,脚踢《公司法》。

直到2003年前后,中国服务器产业逐渐形成了浪潮、联想、曙光和宝德的市场格局。国产和外企的份额能做到四六开。

但论竞争力和赚钱能力,以IBM、惠普、戴尔为代表的海外品牌才是毫无疑问的王者。小型机时代,一直有IOH的说法,IBM的份额最高,其次是Oracle,然后是惠普,这三家企业几乎瓜分了高端服务器市场。后来以x86为代表的PC服务器时期,惠普、戴尔、SUN(2009年被甲骨文收购)也是常年稳居市场前几位。

想当年,x86还是个小老弟,IBM的小型机横行天下,一手包揽了从芯片到服务器再到系统的全产业链。其特点是封闭稳定,各厂商各自为阵,但价格昂贵且不透明,看人下菜碟,售价从几十万到甚至数百万不等。除此之外,每年还要收取昂贵的服务费。一般企业根本消费不起,大部分是金融或者央国企大用户。

如果说,服务器行业一直沿着大型机和小型机的路线演进,国产服务器或许不会有那么快的翻身机会。小型机的技术门槛高,客户要求也高,后来者很难跨越技术鸿沟。

但英特尔x86服务器凭借开放生态、分布式部署的特性以及便宜的价格,成功突围。2007年,x86服务器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越Unix服务器,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如今,x86服务器已占据了全球九成的市场份额。

那些年,国产一众厂商也跟着英特尔和AMD的步伐喝酒吃肉,过了几年好日子。

02

但因为门槛不算高,又是标准产品,服务器市场很快也像PC和家电一样竞争激烈。

2002年3月15日,浪潮和联想都选在北京CBD的嘉里中心开了一场发布会,联想在上午,浪潮在下午。两家企业针锋相对,联想请的嘉宾是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浪潮请的是英特尔亚太区总裁陈俊圣,双方都极力渲染与英特尔之间的亲密关系。毕竟,谁能获得芯片厂商更大的支持,就意味着谁可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英特尔倒是聪明,两头不得罪,面子都给足:一方面,选择联想作为至强服务器的国内唯一合作伙伴;另一方面,选择浪潮作为其网络存储技术的唯一合作伙伴。有好事的记者跑去问英特尔,到底跟谁关系好,也没有得到回答。

浪潮和联想在当时打得难解难分。孙丕恕还说,浪潮是专业做服务器的,联想只是PC业务不景气之后才想着来分蛋糕,“浪潮不怕这种对手”。当时两家倒是各有优势,联想的市场能力强,浪潮的技术能力好。

于是,浪潮宣布投资20亿元发展服务器产品。联想则推出了“服务器业务No.1计划”,复制PC市场的成功。曙光当时也提出要在2-3年内做“中国服务器第一品牌”。一众厂商,跃跃欲试。

当年的一个背景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IT产业过得艰难。但中国是个例外,服务器的销量不仅没有萎缩还连年增长。主要是当时中国的网络建设正处于爬坡期,存在大量信息化的需求,再加上网络游戏的兴起,对服务器产生了庞大的需求。

比如税务总局在2000年对服务器进行选型时,尽管高端服务器清一色都是国外品牌,但中低端选了浪潮、联想服务器。其中“金税工程”二期服务器采购,采购量两千余台,浪潮就中标了1300余台,项目金额超过5000万元,创下当时国内服务器采购历史记录。

浪潮还感慨:再也不用打游击战了,开始打阵地战。国产服务器品牌在2003年的市场份额一度与海外品牌四六开。

但很快,海外品牌也参与到价格战中。惠普、戴尔、IBM都开始将中低端市场作为战略重点。2003年,惠普有“恺撒计划”,IBM有“腾越计划”,目标都是中低端服务器市场,服务器的价格卖得跟个人电脑一样便宜。

以前,国外品牌牢牢占据高端服务器市场,靠着高利润过得非常滋润,无暇顾及利润微薄的低端市场。但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海外品牌也盯上了国内的中低端市场。

外国品牌有技术,有分销渠道,更关键的是有高端服务器的利润支撑,打起价格战来毫无压力。国产打不赢外资也不意外,这不仅仅是芯片、操作系统的差距,人家还有配套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生态系统,而国产品牌除了一台机子,啥也没有。

那几年,国产品牌被打得焦头烂额,份额连年下滑。国产服务器的毛利率更是腰斩到了7%,纯粹是赔本赚吆喝。而外国品牌的毛利率均维持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0%。

华为当时在服务器市场没怎么发力,也有利润太薄的因素。虽然华为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刀片服务器T8000,但只有一种型号,专门给电信运营商提供配套,目的是替换昂贵的小型机。

2006年底,华为才开始做外部市场。华为高层一开始不同意,期间汇报了四五次,最后同意先做两个行业:一个是华为熟悉的运营商市场,一个是当时蓬勃兴起的互联网行业。华为的第一单就卖给了腾讯收购的一家游戏公司,后来百度、阿里都是华为服务器的大客户。

但华为对做x86服务器其实一直有些犹豫。众所周知,x86服务器毛利低,华为一向非常重视利润,即便像手机这样的明星产品,也曾经被任正非批评利润太低。

最后,华为从战略角度考量保留了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华为IT整体解决方案的成本,而且服务器门槛低,有利于切入企业客户市场,这对华为企业BG整体业务发展非常有益。

03

海外服务器与国产服务器相爱相杀的局面一直维持到2013年。

这一年发生的棱镜门事件,对国内信息产业影响深远。斯诺登以一己之力揭开了美国监控全球的事实,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

业内一度盛传中国商业银行将被禁止采购IBM服务器,转而用国产。一时之间,外企人心惶惶,连续多个季度在华业绩下滑,而浪潮等国产服务器扶摇直上,高速发展。

但浪潮、曙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的份额在这一年首次超过50%,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反超国际厂商,IBM、惠普、戴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

除了国产化加速,国内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也贡献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这一年,喜欢到处买买买的联想花了23亿美元买下了IBM的低端服务器业务。联想希望依葫芦画瓢,把电脑产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服务器。关键是IBM也愿意卖,x86服务器这种低利润的生意做着没劲,卖了省事,专心搞它的大型机和小型机,继续站在食物链顶端。

联想起初的算盘打得很响,预估服务器每年的营收超过50亿美元,净利润赶超个人电脑业务,并且在5年内成为服务器销量第一名。

结果,联想收购IBM的低端服务器产品之后,有长达十个月的交割期,还存在审批的不确定性。IBM的老客户人心思变,新客户又犹豫不决,惠普、浪潮便利用这个真空期,疯狂抢IBM的原有客户和订单。

杨元庆当时还非常生气,“联想不但要再抢回来,我们要他们双倍返还。”

收购完成后,联想服务器在中国市场出货量一度排名第一。联想夺得第一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卖低端产品,出货快,另一个就是亏本拿下互联网大客户。

2015年,联想拿下阿里5万台服务器的大单,杨元庆还兴致勃勃地发了微博。然而,互联网客户基本是赔本赚吆喝,当时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互联网大厂一直是服务器厂商的大客户。从以前做游戏的盛大,到后面做搜索的百度,做电商的阿里,一次采买就是几万台起,这对于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有好处。更关键的是,大家也希望服务器生意之外,有更多的业务结合点。换句话说,服务器不挣钱,交个朋友。只不过这个交朋友的成本有些高了。

联想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发现不对劲。价格透明的服务器已经算不上一门好生意。因为上下游客户都很集中,上游是芯片厂,处理器是英特尔一家独大,存储芯片则是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分天下。

下游是BAT,个个财大气粗,惹是惹不起的。2017年,百度采购的服务器总量和整个巴西的采购量相当,阿里服务器的采购总量和整个澳大利亚相当,腾讯服务器采购总量和韩国相当。

而且,百度、阿里、腾讯还学习脸书,搞了一个天蝎计划,三方达成联盟,共同制定服务器标准。服务器厂商要想做BAT的生意,需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做。所以说,互联网客户的采购价格低,技术要求高,而且交付时间上还很苛刻。

夹在中间的服务器厂商就非常难受,两头都很强大,只能挣点辛苦钱。说辛苦一点也不夸张,看看浪潮信息历年的毛利率,从2011年的22.85%一路下滑到2018年的10.58%。

如果你觉得不够刺激,可以看滴滴2020年发生的一起技术总监受贿案。这位技术总监通过修改技术分的方式,帮助企业拿下滴滴的服务器订单。在四年时间里,滴滴向服务器代理商常山北明支付了2.8亿元的货款,但这位总监只拿了140万元的回扣。

所以联想也改变策略了,砍掉不赚钱甚至赔钱的单子。再加上华为后来又强势入局,联想服务器在国内的销量一度跌到第五的位置。联想后来反思主要是过度整合导致,联想一直将PC的销售和服务器的销售融合在一起,这使得服务器所获得的关注度不够。换句话说,PC端与企业级业务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服务器品牌形成了浪潮、华为、联想、曙光和宝德的五虎格局,浪潮、华为、联想在全球服务器出货量排名经常进Top5。不过,一直走高端路线的曙光在2019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英特尔和AMD开始断供,市场份额一路下滑。而华为x86服务器也受芯片断供影响,在2021年将这部分业务由超聚变独立运营。如今,国产服务器已经变成了由浪潮、超聚变、新华三、联想组成的F4。

04

2017年的杭州数字经济峰会上,娃哈哈老板宗庆后问了马化腾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腾讯的服务器在美国人手里还是自己手里?

马化腾被这突如其来但也不专业的发问整懵了,本想简单应付几句,结果那些年被“互联网+”搞得晕头转向的宗庆后不肯罢休,又问了一遍。后来还是同台的杨元庆出来解围:“腾讯里的服务器不少都是找联想做的,存储、计算、监控等非常安全,请宗总放心。”

宗庆后的担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油工业部花“天价”买了一台IBM大型机。本以为顾客就是上帝,结果花巨资买入的机器,IBM还有苛刻的附加条件:把机器安放在一个中国人不得入内的透明“玻璃屋子”里,以方便美国专家24小时监控,美国专家的监控日志还要定期上交给美国政府审查。

在很长一段时间,“玻璃房”就成了一种隐喻,暗示着无论是民族还是产业,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辱。

虽然国内服务器前几名都是国产品牌,浪潮、华为、新华三、联想都进入了全球出货量的Top5。但这些品牌里面的芯片以及操作系统,绝大多数是外国的,无论是x86架构还是Power架构,都被美国企业所垄断。

过去二三十年,国内服务器的CPU市场,基本上都是被国外CPU占据,国产CPU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些芯片中,英特尔占了80%,剩下的大部分被死对头AMD收入囊中。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外国厂商,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2021年中国市场服务器的平均单价为4.3万元,而芯片占了大头。芯片在基础型服务器中约占总成本的32%,而在高性能或更强性能的服务器中,芯片成本占比高达50%~83%。

换句话说,国内服务器厂商赚的都是辛苦钱,大头都进了外国厂商的腰包。当然,这种现象在每一个高科技行业都普遍存在。

关键是,问题并不在于赚不赚钱,而是服务器等通信基础设施的敏感性,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不仅随时面临断供危机,还威胁到国家信息安全。

受芯片供应的影响,2021年11月,华为最终放弃了x86服务器业务,将其衣钵传给了超聚变,转而大力发展基于Arm架构的鲲鹏生态,希望未来不再受制于人。

任正非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说,华为做鲲鹏芯片和泰山服务器,并不是一心一意要走向全社会,而是为了防备万一得不到供应,自己的体系是稳定的。

一开始,华为也自是通过生态合作伙伴出货,华为逐渐淡出服务器的生产和销售。诸如宝德一直都是英特尔的铁杆粉丝,而目前也成了最大的鲲鹏服务器供应商。兜兜转转,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隐喻。

05

2022年9月底,国资委下发了信创“79号文”,要求所有央企和地方国企落实信创全替代,全面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和重要基础设施替代,要彻底扭转西强东弱的被动局面。比如,预计到2025年底,央企的办公OA系统将实现100%国产化,网信安全和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类系统国产化比例达到50%。

其实早在2007年,发改委和财政部就首次提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加强设备国产化率。当时,主要金融机构的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

从浪潮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小型服务器开始,国产服务器走过了整整30年。以前,国产和外企差距实在悬殊,政府部门和央国企在一些关键业务上,都会选择IBM、Oracle、惠普等海外品牌的设备,一来不差钱,二来人家确实产品技术牛,更稳定更省心。

尤其是金融行业,也不能怪他们势利。金融对系统和服务器的稳定性要求非常苛刻,IBM的主机已服务多年,虽然贵,但惯性非常强,至今依然在国内金融行业有很高的份额。

虽然科技部在2007年就启动了“863”计划的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浪潮与华为被选中,两家同时研制各自的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样机,也就是小型机。

浪潮在2013年研制出了高端服务器天梭K1,后来靠这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帮助济南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

当时,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里,将其看得很重: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高端服务器技术的国家,并迈入了服务器行业的世界第一阵营。虽然仍有差距,但至少国内高端主机开始蹒跚学步,而且浪潮的K1主机也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其实华为也研制成功了,还在2010年将这个项目落户在了杭州,并且在两年后通过了专家组的技术验收。

但华为没有将其产品化,也没有被官媒轮番报道的待遇。除了当时华为被美国盯上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华为认为Unix服务器正在萎缩,x86服务器才是潮流,因此,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已经失去了产品化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国产化要加速了。从新基建到东数西算,到信创79号文,政府为信息产业国产化操碎了心。作为IT基础设施的基石,服务器也受益于此。

中国移动2020年服务器集采,华为中标超过4万台,其中一半采用了华为鲲鹏处理器。而且其他中标的企业都有相同的身份:都上过美国实体清单。同年,中国电信服务器招标集采,国产化服务器(搭载华为鲲鹏CPU或中科曙光海光CPU)的需求占比接近20%。

国产服务器CPU虽然力量还比较薄弱,但也形成了鲲鹏、飞腾、海光、兆芯、申威、龙芯等厂商。龙芯CPU是基于MIPS架构,号称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但生态并不够健壮。

海光从AMD手中获得了x86技术授权,虽然双方的合作关系仅止于AMD第一代Zen架构技术,但海光也成了国产x86芯片的”独苗”。

尽量x86依然是服务器市场的绝对老大,但x86帝国并非没有缝隙。越来越多厂商开始研发Arm架构和开源RISC-V架构的服务器。有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Arm架构在服务器的渗透率将达到22%。而RISC-V基金会的顶级会员有19个,其中12个是中国企业。

如今,每年大量采购服务器的互联网大厂,也开始着手自研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服务器。2019年8月,百度发布首款全自研服务器昆仑云。同年10月,腾讯发布首款自研服务器“星星海”,搭载了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2021年10月,阿里云也发布了首款自研服务器“磐久”,搭载的是自研芯片倚天710,这款芯片基于Arm架构,采用了5纳米制程。

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层面,有中标麒麟操作系统,已连续11年位列中国Linux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生态适配数量已超70万款。统信的UOS,近两年则是增速最快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华为也有欧拉操作系统。阿里和统信则联合推出了龙蜥操作系统,总装机量都超过了130万套。后两个操作系统从生态培育角度,也都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基金会,如超聚变基于开源欧拉推出商用版,浪潮发布了龙蜥衍生版操作系统Inspur KOS。

2003年,一位叫姜汝祥的北大经济学博士,写了一篇文章《没有理想的企业长不成巨人——从长城与联想的差距看中国企业的战略迷失》。文章一个核心观点是:“一个伟大的企业未必需要真正技术领先,戴尔与联想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反复建议中国企业家要好好学戴尔,因为戴尔被公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却通过不断并购,做到了业界老大。“这对那些迷信核心技术或者将企业失败归于没有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无疑是一个挑战。”

姑且不说戴尔算不算真的没有自己的“金刚钻”,时移势易,不知道姜博士是否还持有这样的观点。反正服务器厂商们早已经意识到,自主可控才是未来的出路。而这种觉悟早已在各行各业深入人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