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2023-08-23 0 666

1 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

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2 激励是有目的的

当有一种措施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把这种外界的措施称为激励,没有人会对这种激励无动于衷,当然,激励包括好的激励和坏的激励。

一种激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也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人们对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会证明一切。这也就是昆曼教给我们的第四条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做出激励的一方,往往有他的目的,比如商家为了增加销售量,会发明很多种促销的方法,“打扣”“返券”“赠送”,这些都是商家刺激顾客购买的常见手法。

爱美的姑娘们,平时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商场,每次看到那些漂亮、时尚的服饰,都会爱不释手,不过年轻的姑娘们也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所以每次去逛街之前都会做好预算。

但一到商场,看到商家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写满了“打折、赠送”,她们的目光就着魔一般的被套牢了。最后往往在便宜划算的念头下,买回的衣饰总是比自己预算花得要多。这就是我们对商家“激励”作出的反应。

我们对另一种“激励”的反应是减少消费。大家都知道,香港面积小,道路狭窄,算上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数万计的游客,交通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实际上香港的交通大抵通畅。

其中的原因就是,香港虽然私家车很多,但使用率并不高。香港对汽车不征收关税,汽车价格相对较低,买车相对容易,但汽车的使用成本十分高昂。一方面是汽油价格高得惊人,同样标号的汽油是内地的四倍(香港政府对汽油征收重税,汽油价格中的54%左右是税收),还有停车难,停车收费高,等等,这些都制约了私家车的使用。

因此,香港人平时对开私家车没有很大的热情。特别有意思的是,使用汽车的高成本还造就许多“Sundaydriver”。他们平日工作出行大多使用公共交通,只有到了假日,或为了出游,才使用私家车。

我们的行为,看似是自已的决定,其实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就会减少这种行为,反过来,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利益增加了,我们就会更愿意去作。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激励都是这么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有一些决策产生的隐性效应,需要实施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方面经典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安全带立法。

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所有汽车都有安全带,更多的人系安全带,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带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但是,人们由于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为是驾驶员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现在来考虑安全带法律。安全带降低了驾驶员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

因此,安全带法律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收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是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

这个法律如何影响开车死亡的人数呢?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任何一次车祸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更可能发现他们的车祸更多了。净效应是不确定的。此外,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以及没有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显然有不利的影响。

他们会由于这一法律而有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而又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因此,安全带的法律倾向于增加行人死亡的数量。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Peltzman)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实际上汽车安全法有许多这类意想不到的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而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可见,在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事件时,政府做出激励决策产生的影响,除了我们希望看到的,还有可能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副产品。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决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

在生活、工作中,激励无处不在,理解这点,我们就能够好的洞明商家和政府的种种行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会在被激励的同时激励着别人,这种激励关系能成就精彩多样的良性互动。

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3 要通货膨胀,还是要失业

通货膨胀是因为印发了太多的纸币,你可能会说,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不是可以让民众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了吗?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

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当经济起飞,价格上扬时,就业职位增加;当经济不景气,失业下岗的人增加时,物价也会稳定,甚至下降。

换一个角度来看,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经济学中这种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

以美国为例,从60年代初开始,连续近十年,美国经济在扩张的货币政策影响之下,失业率逐渐降低,当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逐渐高。

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年的扩张政策伴随着越战升级,通货膨胀率飚升,可是失业率却反弹创出新高。

到了70年代初,美国人年通货膨胀率会达到6(百分号)已经习以为常,并以此制定自己的支出计划;同时,失业率回到了62年的高水平:6(百分号)。这个时候,美国的经济走入了滞胀。

更糟糕的是,从1973年开始,欧佩克开始操纵石油价格,导致工业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上扬,由于工资和产品价格正相关,而原材料价格也与产品价格正相关,这就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于是到1979年,美国的失业率超过7%,通货膨胀率接近10%。

1979年10月,新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丝决定铁腕治理经济滞胀。从1981年到198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了,但是也迎来了战后的最大一次衰退,失业率一度接近10%。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像之前人们预料的那么严重,也不像理性预期学派声称的微小:介于两者之间。此后,在格林斯潘的调控下,美国一直享受着低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作用的存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

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但是,在短期中,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比如,假定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减少了经济中的货币量。但在它减少人们支出的数量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的价格都能立即作出调整。商家需要重新制作商品的价签,企业需要时间来印发新目录,餐馆也需要印好新的菜单,这些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短期内,物价水平还是保持在原来很高的水平上,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价格粘性。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会减少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给厂商造成压力。

而同时,在物价还是很高的情况下,短期内工人和工会也不会接受调低工资,于是结果只能是引起企业解雇工人,暂时增加了失业。

关于这种交替现象的解释还有很多,但不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

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在长期中通过这种关系来人为地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表示这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非常重要。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改变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但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交替。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安定的。

但国家的经济调控并不能使两者都避免,而只能有所偏重地,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同时,还要注意政府运用的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很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到底政府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时考虑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一直认为超速通货膨胀是纳粹的温床。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率,德国马克也成为了坚挺货币的代表。相反,许多国家譬如美国则对通胀宽容得多。

现在,我们知道了,看似只是我们个人问题的失业,原来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甚至与国家的政策取向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既不想一夜醒来发现物价飞涨,也不希望第二天去上班的时候被老板通知炒鱿鱼了。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最需要的是速度不是很快但比较稳定的发展。

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4 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那么“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

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

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

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5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业已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它是过去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

如果你丢了一张电影票,你会再买一张继续欣赏电影吗?还是你会觉得这样等于你掏了两倍的钱,赌气不看电影了?

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双学位之后,我又在密西根大学继续读了经济学硕士。可是毕业之后,我并没有做和经济学相关的工作,就去硅谷的创业型公司里工作了。

一年后我又回国,重新开始一切,做了自由职业者,做MBTI性格分析师,做撰稿人写书出书。

我妈说,你经济学不是白学了吗?

我说,怎么样才算没有白学呢?

她说,从事经济学相关的工作啊。

我说,经济学相关的工作是什么?

她说,金融啊,银行啊,投行啊。

我在做性格分析师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客户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有很多困惑。

有的人和我说,我学的是CS,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喜欢广告,可如果我毕业之后不做IT民工,重新开始从事广告行业的话,我以前学的CS不都白学了吗?我没有任何优势。

还有的人和我说,我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女孩,她漂亮而且职业稳定,我当时寂寞就和她在一起了,但是之后我发现我和她真的性格不合,可是房子也装修了,证也准备领了,但我现在越来越痛苦,我真的不想就这样过一辈子,我该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只看见了过去,我过去为了这投入了多少时间,我过去为这个花费了多少金钱,我过去为这个付出了多少努力。虽然过去的选择完全是错误的,你也不甘心放手。

忘掉过去,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它不应该影响你对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忘掉过去,从今天起真正过你想过的生活。

最实用的7个经济学原理

6 什么是机会成本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个你喜欢的东西,你必须放弃其它你喜欢的东西。

你们觉得上天最公平的是什么?上天最公平的是让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

回国之后我一直很犹豫,我本来是计划回国创业的。但是我同时也想做MBTI性格分析师,也想写作。我不仅仅想写性格相关的书,我还想写小说。可是我一天只有24个小时。

我喜欢的一句话是,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你能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不能做所有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么时候该舍呢?

雅虎新上任的CEO Marrisa Mayer能每天加班到凌晨,敢在办公桌底下睡觉,周末加班也没有问题。

她说,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精疲力竭,因为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了其它我们心里很珍视的东西,所以我们感到愤怒。比如每周二和朋友聚会,比如儿子的足球比赛,比如和妻子一起渡过周六。只要这些东西得到了保护,你就不会感到疲惫。

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什么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弃的。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划一条线,而且必须让你自己来划这条线。

7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

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

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

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

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

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