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在《佳作推荐》栏目里,推荐一些学员的照片。
对于这些“佳作”,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是用什么标准来选取的。或者说,一张照片如何优秀,才可以称之为“佳作”。
这个问题有点太宽泛,因为不同的佳作,各有各的优点,总结不全的话,难免以偏概全。
其实评判一张照片好不好,有的时候靠的就是感觉,这涉及到一个“审美能力”的问题。
我是怎样遵循“审美”原则的呢?
其实一直都有一个规律:
\”点、线、面”
点,即焦点。
线,即线条。
面,即整体。
一张照片,如果有了其中之一,即为“不差”,如果全部具备,那就是一张“佳作”。
每个人的摄影理念可以不同,摄影手法可以多样,但是,任何好照片,却都离不开“点、线、面”的思维,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它不仅存在于摄影领域中,也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利用“点、线、面”培养了审美能力,不仅可以让你鉴赏出好照片,同样,也可以帮你拍到好照片。
今天文章中的照片,都出自一位读者@Log之手,他的照片没有多宏大的场景,多数都是生活中的随拍记录。
其中有很多投稿,都在《佳作推荐》里给大家展示过。
应该说,他的拍摄风格和拍摄题材很多变,但是,我所说的“点、线、面”在照片中,却总有体现。
那么今天,就来“解构”一下他的照片。
“点、线、面”做加法
很多人拍的照片不好看,通常问题是出在“视野太过局限”上。
大家只注意到了最初级的“点”:看到一个事物,就以其为焦点拍摄,而忽略了其他(线与面),这样的照片拍出来,往往很单薄,很普通。
那应该怎么做呢?
这张照片,拍摄的主体是线条,但是,你同时可以看到,利用远方的“点”,来交代了“线条”的出处。那么,这个点和线条,就一起作为了主体。
而从面上来看,照片使用了对角线构图,左上的树木和右下的树木形成了对应,突出了中心的线条。
那么,这就是一张“点、线、面”结合在一起的照片。
这三张照片,拍摄夜晚的光轨。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
很多人都拍过车轨,但你觉得自己拍得有这三张好吗?
如果没有,可能问题就在于,你拍的光轨,只注意了“线”,而忽略了“点”和“面”。
这两三照片,都在线条之中,加入了稳定的一个“点”,从而起到了差异化的视觉效果,那么点和线,就形成了对比。
而从面上来说,拍摄者分别利用了长焦、色调、黑白等方式来净化“面”,突出点和线的对比。
这两张照片也是同样的方式,在流动的线上,添加上了固定的点,然后,利用后期,或者焦段,在整体上,优化场景。
可以看到,这些照片,在拍摄的手法上,兼顾了点、线、面,做了加法。
但是,在呈现元素上,却也在尽量的简化,梳理点、线、面,做减法。
“点、线、面”做减法
可以看到这张照片。
点,是中心的人,线,是草浪,而面,是金黄色的整体。
你看,照片点、线、面都在,但是,画面却很干净。
所以,手法上的加法,元素上的减法,这就是成功的关键。
你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这几张照片:
除了主体之外,还有一些客体被拍摄进入了画面之中,也有一些“不干净”的背景被记录入画面之内。
但是,这些房檐、建筑、树木等无法被避免的元素,拍摄者是如何呈现它们的?
利用对称、利用对比、利用明暗,拍摄者将这些背景元素切割成了线条,切割成了色块。
于是,利用减法,将复杂的背景、无无用背景,转换成了线,形成了面。
看一组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的照片:
早上出去吃了个面,结果就碰上了这种稀有的场景,没带相机,只能手机凑合,蹲在一旁拍了好久,等我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老师傅上前问我,是不是拍抖音的,他还以为自己要火了……
相信,很多人拍这样的场景时,都会把场景拍全吧?
可能我也会。但是,当看到@Log这个组图的时候,却好像得到了一种启发。
把人和机器截取,不那么突出。
就会平衡人和地面上的线在画面中的分量。
其实也就是平衡了“点”和“线”的分量。
而利用这个剪裁,背景被弱化,从“面”上看,画面也会更干净。
如果你自觉还没有掌握摄影的精髓。
那么,不妨反复琢磨一下这些照片。
找找其中的“点、线、面”。
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