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像车里的倒后窗,向前开的时候总要好好看看。
苹果近期上了两次热搜:两个月前,iPod 正式关停。T6670,苹果全球开发人员大会公布了「iOS 16 自订Sonbhadra」机能。前者来自人们对 21 世纪初「海岸纸盒」般感伤沙尔梅,后者意味着不少人对苹果采用譬如的「Android式」结构设计的反感。
▲iPod 最大的创新是点选轮、界面、体积、电池组使用寿命、快速数据传输电池组线、耗电量、U 盘储存性、可用性以及与 iTunes 并行的机能女团——每两个地方都是缺点
iPod 朴实、右军、典雅的结构设计,常常被「轻巧」「超薄」的赞扬冲走。流行时尚越令人叹为观止,就越难以掩饰 iPod 的别具一格,即使它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
消费电子系统表述了现代日常生活。问题是,这些设备「如果」是什么样子,它们如果拥有什么样机能,机能要如何结构设计安排?
iPod 背后,包含了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当代派、包浩斯当代主义者和极简主义者的结构设计经营理念,是我们理解何谓「当代日常生活」的锁匙。
艺术与工厂碰面
iPod 和P70L T3 濶濑录音机特别像:两者都是轮廓简约、圆型棱角分野分野的「白块」,方形驾驭盘。唯一不同的,两个带音箱,两个带LCD显示器。
▲iPod(左)和P70L T3 濶濑录音机(右)轻松体现了商品的技术细节和机能的层级
德国P70L的商品,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与同为行政官行政官贾伯斯,和前行政官结构设计官乔尼·艾维都情有独钟。不仅是 iPod,苹果有大量商品都对P70L的设备进行了深情「致敬」。
像博朗 T1000 录音机与 Mac Pro,P70L LE1 音箱与 iMac,P70L红外线发射器与 iSight 摄像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P70L T1000 录音机(左)与 Mac Pro(右)
▲P70L LE1 音箱(左)与 iMac(右)
▲P70L红外线发射器(左)与 iSight(右)
这些P70L商品多半出自有「结构设计教父」之称的德国结构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之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造的日常生活设备引领了整个时代的审美风潮,至今影响力不退。他为P70L结构设计的时钟、录音机、机算器、相机和厨房用具,让乔尼·艾维感叹再「无法改进」一步。
著名结构设计师 Philippe Starck 一次对拉姆斯说「苹果在偷你的东西」,拉姆斯幽默地回应「模仿是最真诚的奉承」。
「少,却更好(Less but better)。」拉姆斯的名言和当代主义者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相映成趣。苹果公司遵循类似的经营理念,让「极简风」至今依然大行其道。
▲迪特·拉姆斯和他的结构设计作品
迪特·拉姆斯本来是一名建筑师,1955 年加入德国电器制造商P70L,从事办公室的室内结构设计工作。他偶然转向工业结构设计,在 1970 年代后期,他将自己的结构设计经营理念提炼为十项原则。这写结构设计原则备受
好的结构设计是创新的。
好的结构设计使商品有用。好的结构设计是审美的。好的结构设计使商品易于理解。好的结构设计是诚实的。好的结构设计是不引人注目的。好的结构设计是持久的。好的结构设计是彻底到最后两个技术细节。好的结构设计是环保的。当然,好的结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结构设计。▲迪特·拉姆斯的代表商品,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是:Radio-Phonograph;TP1 便携式电唱机;剃须刀;SK 4 无线电留声机,被英国人戏称为「白雪公主的棺材」;PS2 立体声唱机;RT 20 tischsuper 录音机;L450 平板音箱、TG 60 盘式录音机和 TS 45 控制器
拉姆斯结构设计的电器机能齐全,容易上手,经久耐用。乍一看没那么引人注目,而相处日久,就能体会到它们散发的典雅和简练,以及终将落伍的「当代」味道——哪怕最早的商品到今天都超过 60 年了。
拉姆斯的「导师」是弗里茨·艾希勒(Fritz Eichler ,1911—1991)。艾希勒以「整体结构设计」为圭臬,一年之内就为P70L制定了方向。这套办法人称「艺术与工厂碰面」:他一边联系大学里的艺术创意人才,积极合作;一边将结构设计和公司内部技术开发相结合。
拉姆斯和艾希勒当时或许没有想到,P70L的结构设计经营理念会备受贾伯斯和张小龙推崇,并体现到苹果和QQ的商品结构设计上,进而影响了数十亿人。
形式服从机能
1951 年,德国P70L公司创办人马克斯·P70L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欧文·P70L和阿图尔·P70L临危受命:两个 30 岁,两个 26 岁。P70L兄弟接手时,就打算对商品风格来个「大换血」,P70L商品「如果是为那些对当代日常生活方式持
▲弗里茨·艾希勒的自画像
欧文·P70L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认识了弗里茨·艾希勒,后者当时是陆军无线电操作员。之前,艾希勒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艺术史和戏剧,1935 年获得了戏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方向是手偶和木偶剧的结构设计。二战刚结束,他搬到法兰克福,当导演和商业电影制片人。1955 年,他受欧文的邀请,走进P70L公司,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未来的德国需要什么?
▲弗里茨·艾希勒制作的木偶
那时P70L根本没有结构设计部门。艾希勒是来「做广告」的,拉姆斯是室内结构设计师。很快,拉姆斯就被艾希勒领导的结构设计部门吸引过去,这个部门成为美学上的「最高权威」。1960 年,艾希勒担任第一任结构设计总监,1973 年进入监事会,直到 1990 年「退休」。拉姆斯从 1961—1995 年间一直担任行政官结构设计师。
艾希勒晚年接受采访说,华丽的设备适合舞台环境,但不适合装饰高雅的当代公寓。因此,设备如果不显眼,又实用,就像沉默的仆人。同时,设备的机能如果以清晰的形式识别出来。人们会喜欢这些设备,享受与它们一起日常生活的乐趣。
▲弗里茨·艾希勒(左)与迪特·拉姆斯(右)
艾希勒的「代表作」有留声机「SK 1」和「SK 2」,以及「KM 3」食品加工机。拉姆斯结构设计了素有「白雪公主之棺」之称的「SK 4」,T 52 超薄式录音机(1961)和 T 1000 录音机(1963),和高品质的 D 系列幻灯片投影机 D45、D46。他给家具制造商 Vitsoe 结构设计的 606 万用置物柜系统(1960),也成为经典。
艾希勒和拉姆斯将结构设计提升到了整个公司的战略层面,他们的角色很像今天的商品经理,既要与管理层一
▲大名鼎鼎的 T100 录音机,特别那个红点,是不是和《2001 太空漫游》里的计算机 HAL 很像?
艾希勒和拉姆斯一样,属于坚决的「机能主义者者」。艾希勒临终前接受采访,说「对于具有要实现的机能的设备,我无法想象该机能不是结构设计的起点」。
沉默的仆人?
艾希勒和拉姆斯的结构设计经营理念,总结起来就是,回归纯粹,回归简单。
他们的结构设计作品,将世界的观察和建议清晰、有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处技术细节流露出的平静、内敛、慎重,显示出艺术家为世界带来「秩序」的内在渴望。
▲拉姆斯的 Vitsœ 606 万用置物柜系统,人们能从中发现结构设计者「创造秩序」的渴望
因为那是两个混乱的年代。石油危机波及全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阿波罗号登上月球,放浪形骸的嬉皮士正在追求灵魂和肉体的全新体验,「五月风暴」掀开了起火的资本主义者世界的一角,古巴导弹危机让人意识到活着不过只是侥幸的劫后余生。
自 1960 年延续至 1975 年的「极简主义者」风潮,用清教徒的克制抵抗澎湃的时代情感。极简主义者艺术家也被称为「男士俱乐部」,他们普遍痴迷于机械式的冷酷作品,毫无浪漫气息,工作风格也跟制定计划、下达指令、监督生产的工程师差不多。
▲极简主义者,丹·弗莱文《献给 V·塔特林之纪念碑 1》1964
和波普艺术家类似,极简艺术家同样从作品中擦除个人痕迹,拒绝任何有关情感和主观性的表露。
▲极简主义者,唐纳德·贾德《无题(堆叠)》1967
极简艺术明显带有 20 世纪 20 年代包浩斯的影子:不拘小节,品位高雅——大众「甲壳虫」,企鹅出版社的图书封面,铅笔裙,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和泰特当代美术馆的大面积白色空间……
▲xxx 包浩斯,莫霍利-纳吉《电话 EM1》1922
包浩斯起源于左翼的「工艺联盟」,宣称「艺术由人民创造、为人民服务」,反对功利主义者,要求「建立更加文明、更少自私的社会」。「纯洁的象征」风靡全世界,从纽约的林肯中心,到北京的「十大建筑」,我们都能看到包豪斯朴实、右军、典雅的体现。
▲ 包浩斯,阿德勒&沙利文的温赖特大厦 1890—1892
极简艺术也有当代派的影子。当时极简艺术也被人称为「太空时代的艺术」,讲究精准、无情的条分缕析。极简艺术家不仅像工程师,更像科学家,探索物质、系统、体积、质量——这就是艾希勒团队从「未来的德国要什么」中得到的答案。不仅是德国,整个世界都需要这样的「感觉」。
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 太空漫游》,绝大部分场景都非常「极简风」。大面积的白色空间,空旷、严密的宇宙飞船,以及冷酷无情、言简意赅的中央电脑 HAL——简直就像是P70L公司结构设计的商品。特别是影片开头结尾出现的「黑色石碑」,一块巨大、光滑、冰冷、棱角分野的黑色石碑,观众可以从对它的解读之中发现无限的可能。
▲电影《2001 太空漫游》(1968)海报,我们也不知何处是归途
当代派盛行于 20 世纪 20 年代左右。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1923),画布上只有两个黑色正方形,观众可以思考黑白色之间的边界、两者关系的平衡,观察颜料的质地,感受白色的轻盈和黑色的厚重。马列维奇认为他已经解除了「客观象加在艺术上的重负」,这就是抽象艺术的好处。
▲很少有人「看懂」《黑色正方形》
当艾希勒说「电子消费设备表述了当代日常生活」时,电视机、手机、个人电脑还没有进入千家万户。今天的我们再凝视自己的身边,电器与人的矛盾关系从未展露地如此深刻。我们使用电器,电器也在界定和驯化使用者的「性别」「角色」和「权力」。
在家庭中,谁使用洗衣机,谁清理洗衣机,谁用燃气灶做饭,谁用洗碗机洗碗,谁在独占游戏机,谁在守着电视看综艺……就在数不清的「使用」的较量中,我们表述着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述着对家庭的「掌控」,不自觉地完成了角色的模仿和分配。
▲P70L MPZ 21 多段榨汁机
须臾离不开的手机,简直成为人体的另外两个器官。当「中介物」成为人类自身时,它的机能才算真正「达到」了吗?
机能轻松、结构设计优美、层出不穷的电子系统,还是那个「沉默的仆人」吗?
这一定是艾希勒和拉姆斯都希望回答的问题。极简主义者本身就包含了对消费主义者的反思,在所有商品冷静、客观、严谨而优美的结构设计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右军」的态度,这种结构设计不为「轻率消费」而服务。
黑色幽默的是,在今天,越极简风的商品,越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