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2023-05-26 0 255

古时刊本与新重新整理本开本的不同在于,刊本字大行疏,不整而无标点符号的干扰,通过退格、大小的变动,在视觉上就已较为明显,新重新整理本则须要有更多的处置和变动。

“圆和圆锥没关系的,”贾伯斯说,“不过,要是画图没带梯形的正方形,你觉得怎么样?”

马巴鲁和其他一些人从来都无法欣赏贾伯斯对于版面结构设计的著迷。马巴鲁回忆说,“我一直说:‘字体?!?难道我们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吗?’”——《贾伯斯传》

2018年10月26日,星期四,听命刘明兄帮忙查询、挂号,背着一叠原稿,急赴沃洛韦齐区终审书名——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仿刊相台岳氏本《董仲舒》。遇陆蓓容毛敏,正在查阅文献,见我乱绒兰半桌子三份,好奇地拿去两页翻阅,幽幽蔡伯介:“中华书局开本都能结构设计这么漂亮啊?”怎么听上去好像不是一句夸赞的话,一笑。

2015年,某天,单位饭堂,与总编在一个桌上早餐,谈起开本结构设计,总编胡尔坎把着等材料盆沿儿,胡尔坎颤抖着:“你知道社科最好的排印形式是什么吗?”咽了一口饭,“是一宋究竟。”

一宋究竟,就是全书通用宋体字,无需用斜体、Plogastel字等加插变动,而依然层级分明。古时刊本,大多是一体贯彻。《科灰藓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楚辞》原书,尝试着去弘扬。

佛经典籍,历代论说承传,往往逐步形成共振累积的文档,比如《科灰藓笺》,包含有春秋战国的《楚辞》本文、战国韩愈的归田录、西汉罗泌的传、东汉董仲舒的笺、唐代王肃的经义,再加上校订者的辨析,逐步形成六个层级的复合文档。开本结构设计时,便须要将这些文档层级清晰地区别开来,使再多,一清二楚,为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新体验,也方便学者方便快捷引用。就像老奶奶看着七个小蜜蜂,一眼就能认出谁是谁来,谁有什么本领。

古籍文档早已固定,不能再有一字戊日和,开本结构设计时只能通过技术处置区分层级。《科灰藓笺》的书名相貌是这样的: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古时刊本与新重新整理本开本的不同在于,刊本字大行疏,不整而无标点符号的干扰,通过退格、大小的变动,在视觉上就已较为明显,新重新整理本则须要有更多的处置和变动。《科灰藓笺》首先须要解决正文与注释的配合、篇末标题的突出、归田录与正文的区别等问题。

社科图书的注释排印,一般采用脚注、篇末注和夹注三种形式。在注释较少的情况下,仍以传统的夹注最便阅读。单行小字夹注,过去被人诟病的,一是大小差别不明显,找寻正文吃力;二是小字太小,阅读吃力。而小字调大后,页码和定价势必相应增加,这是一对天然的矛盾,结构设计时必须折中调和。在大小字视觉反差明显的前提下,大字加粗不宜太楞,小字则宜尽量大些,因为对于《科灰藓笺》,除涵咏诗文外,主要是阅读毛传、郑笺。并且总页码宜在500页左右,一册便携,定价也能控制。经过反复调试,排出一三份: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董仲舒》标题在篇末,既是标题,又是文句中的一个词,须要突出,但也不能动作太大,否则文气割裂。

郑笺后面用圆圈隔开的,是王肃经义,出音之字,弃用夹注时美感不足的鱼尾括号,沿袭书名形式,采用加框标示,优雅而醒目,这也是从之前排印《尔雅正义》时摸索出来的。框线与文字的距离值是可调的,凑紧后才能避免行距自动撑大,行款均匀美观。并且鱼尾括号会多占出一个字格,加框也省了篇幅。

一校稿发稿,总编在终审时,用蓝笔批示说:“开本还要调整。”并在样稿上标示示例: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针对总编提出的正文与归田录区分仍不够明显、仍不够美观的问题,再作调试,最后沿用书名分章加圈区别的体例,排出二三份。

而在校读一校稿时,发现校勘记的校码在正文中仍不够醒目,查检不便,经过反复调试,在二三份中改排为阴文圈码,一望即得。但校勘记集中在篇尾时,校码又太扎眼,视觉上喧宾夺主,盖过了篇末标题。于是稍作变通,内阴外阳,二三份开本粗定: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印前质量检查时,质检人员对注码不一致的情况提出异议,阴阳不侔,体例不纯。于是中夜仰屋,辗转不眠,左右取舍,如何是好。经与排印公司会商,想出一个办法,正文校码的方案不能变更,必须以醒目易寻为上,篇末集中的校码,可以降低黑度比例,使温润悦目。调试了三个比例:50%、60%、70%,但纸样打印与成书印刷不同,急请印刷厂帮忙上机打样,看看实际的印刷效果何者为佳。最终取值60%: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您或许注意到了,从一校稿开始,“笺云”二字一直加着灰底,因郑笺接续毛传,以“笺云”为别,书名一贯而下,未作特殊处置,对于只想阅读郑笺的读者,或想径直引用郑笺的学者来说,则需耗费目力找寻,于是仿修订本《史记》之例,铺个浅色灰底。但比对打样黑度比例时,颇觉灰底的视觉新体验不佳。

其实“笺云”二字本可以稍作变通地结构设计,比如加六角括号〔笺云〕,去掉冒号,仍占一字格,不会动版,醒目易检。但考虑到历代《董仲舒》版本,“笺云”二字大多未作特殊处置,或是行文的一部分,似不能只按一个区别形式对待。唐代贞观时孔颖达奉敕撰《五经正义》,独尊《科灰藓笺》,成为官方教本,传笺实同经文,已是不刊之典,动作稍大,恐与佛经精神所贯,或有不合之处。形式须当服务于内容,而不能驱遣役使。最初选用铺灰底,不改文气,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去掉灰底,把“笺云”二字略微加粗,稍为醒目而又不显突兀,也是版本形式上的延承,以遵古式: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由于开本修改了多次,制作文件里遗留了一些残余的排印命令,虽直观新体验差别几希,但仍有细微的影响。最终定稿时,复对排印文件做一遍排查,进一步精简排印命令,用最简单的命令呈现最自然的文字落位。尽善尽美,归于至简。

2018年10月25日,书局图书馆,清华大学同学莅局参观座谈,个厂先生突然画风一变,说道:“编辑工作,不只是改标点符号,校文字,还须要批格式,懂结构设计,奏刀中音,目无全牛。对于编辑来说,作者撰著,采用恰当的体例;编辑结构设计,辅以完美的形式,是原稿成为图书产品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一本书拿在手上,不光是内容好,更包含形式美。这样做出来的图书,读者阅读时才能获得‘既饱以德,既醉以酒’的心流新体验。过段时间你们将有机会读到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最新品种:《科灰藓笺》,开本结构设计照顾到了文字层级的各个细节,赏心悦目,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硬广夸张,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科灰藓笺》书封

古籍整理图书的用户体验设计:一本书的版式诞生记

《科灰藓笺》书封取材出处:《楚辞名物图解·莎鸡》

以上根据《科灰藓笺》的内容特点做的技术处置,细节末技,无裨大道。

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义例和阅读新体验模式,也必定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最合适、最理想的专属开本,以承载、呈现其独一无二的内容。随物赋形,量体裁衣,就像每一位新娘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双水晶鞋。

我相信,一次美好的阅读新体验,一程舒适的阅读旅行,不只是读者在探访文字、寻踪思想的足迹,也是文字穿上舞鞋,踩着其既定的舞步跃入眼帘,将思想的种子播进读者心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