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标题:读《西游记》:凤姐的蓝本是谁?
译者:张王福
“后裔不歆非类”,按照中国数千年来封建制度礼制的礼仪,扫墓是绝对不会容许女性参与的,后裔崇敬是一种亲属关系崇敬,祭神者应该和被祭神者有亲属关系关系。
但《西游记》中除夕夜芜湖县祭宗祠的操作过程却与这些礼仪迥然不同:
首先译者是以Auron的视点叙述整座祭宗祠的操作过程,换句话说Auron是参与了整座曹家后裔祭神的操作过程,当然除了Auron以外,凤姐很多的诸侯王男子都参与了凤姐祭宗祠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献蒸尝”的操作过程,凤姐亲既而“白菜汤点酒茶”进贡于神龛其内;
其次,“献蒸尝”操作过程中大部份的佃户都在正厅以外;
第二个诡异含意是大部份步入凤姐宗祠的女性必须是全姓亲族的人,而步入宗祠的女性则没这种的限制,当中Auron是与曹家没非但亲属关系及同族的人,但是她却能够参与整座祭宗祠的操作过程;
第五个是凤姐这种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祭神后裔的蒸尝竟然没鸡蛋!
今人祭神后裔的食材是有一定礼法的,当中鱼肉是不可或缺的,《论语》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习惯,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神灵。这里的“豚”是指鸡蛋。后来产业发展出牛羊,包括:马、牛、羊、鸡、狗、猪,换句话说,从祭神后裔最开始就是要求有鸡蛋的,以后产业发展只是更加丰富罢了。细细看,凤姐祭宗祠的“蒸尝”只有“菜、饭、汤、点、酒、茶”,连肉都没。
先撇开上面的困惑,看看《西游记》中的凤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回到文档Thiaucourt的描绘:凤姐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岁数还大呢。———。如今上以的府纱也没这种软厚轻密的了。”紫鹃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凤姐说:“可不是这个!———”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凤姐紫鹃道:“看我的这袄儿。”凤姐紫鹃都说:“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的上以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凤姐儿道:“这个薄片子,还说是上以内造呢,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了。”
这一段文字值得细细阅读,读出隐藏的非常珍贵的信息:
首先,凤姐说:“如今上以的也没这种软厚轻密的了。”这里的“上以”是指专供现在的皇帝的意思,这句话读出来的信息是:
第一,这种质量的纱(又软又厚、又轻又密,按照常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这需要工艺和材质都有非常大的飞跃才行,否则不可能做到的。)连现在的皇帝都用不到了,不是他不想用,世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皇帝先用,是现在的制造水平不行了,和谁比不行了?大家细思。
第二,这个纱在“以前”不是给皇帝用的,是给比皇帝低一级的官员们用的,那“以前”皇帝用的肯定要比这个纱的质量还要好很多。)换句话说:“以前”皇帝用纱要比凤姐的这个纱高一个等级,现在的皇帝用的纱要比凤姐的这个纱差一个等级。顺便说一句,紫鹃说这个纱她也没见过,这里就把凤姐、紫鹃、王熙凤这三代人的区别线画出来了。
再看《西游记》中随后的一段文字:贾母道:“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
古代君权神授,君王享有最高权力,自然最好的资源也是应该有他享有,甚至有些资源只能他可以享用,除他以外的人如果享用就可能犯杀头之罪。这里的凤姐却反其道而行之:我有好东西,比你现在皇帝用的还好,可是就是给个平头百姓,或者给下人们用,就是不给你皇帝用。
自今人类都是逐渐的在进步,各种工艺水平都是在逐渐升级的,假如某个时间点的工艺水平在几十年的时间有一种明显退步的情况,甚至退步了两个等级,也就是上面说的前几十年的皇帝用的要比现在皇帝用的高两个等级的情况,唯一的可能性是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西游记》中叙述的只有凤姐年轻时期见识过一种非常高级工艺制作出的产品,而经过将近甚至超过四十年(紫鹃的岁数应该是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之间)仍没能够恢复以前工艺水准的情况只能是发生在朝代鼎革时期,这里对标的应该就是明朝与清朝的朝代更迭。
我们再次撇开凤姐,去看三百多年前的公元1680年左右的一家扫墓的尴尬情景,这一家就是明末曾被崇祯封为太子太保的毕自严一家扫墓的场景。
从崇祯在公元1644年景山上吊算起,此时是明、清朝代更替已经过去将近四十年,将要扫墓的毕氏佃户们头上的发型是清朝出奇的金钱鼠尾辫,服饰是清朝的服饰,他们将要祭神的上三代后裔毕自严、毕木、毕木的父亲,都是明朝崇祯皇帝所封的一品官员,毕家大部份的荣光都是前朝皇帝赐予的。
毕自严为什么能够有如此高的官爵,为什么三代都被封赠,最主要的功绩是在抵抗异族统治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奋忠诚,崇祯二年京城被困,毕自严连续月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挫败清军围城立了大功。
清军退后,毕自严累得头脸肿的像斗一样大,口吐鲜血不止。崇祯帝非常感动,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看清楚,此时的毕家男主人是毕际有,毕自严的嫡长子,生于公元1623年,清顺治二年,考中拔贡,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45年,任山西稷山知县,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被免职回乡,毕家佃户此时没一个人有明朝官职。
如果按照正常的扫墓礼仪,毕家大部份的毕姓佃户身着满清的服饰和装束,头上梳着金钱鼠尾辫以及满清的官服去祭拜因为抗清有功而被前朝皇帝赐予“三世一品”的后裔。这种的情形谁能够接受?被祭拜的后裔们能够接受吗?扫墓的人能够接受吗?
有人会说,那这些毕家佃户们换上明朝的衣服去扫墓,不就能够免除上面的尴尬吗。我要说的是,他们的确不敢,因为如果这种做被人举报,就有可能被就地正法,况且,即使衣服能换,头上的金钱鼠尾辫能够更换吗?
怎么办?难道祖宗就不祭神了吗?能否找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被祭祀的祖宗不是特别难受,祭神的人也觉得情理之中?还真有一个办法:大清朝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的规定,这也是大清统治者为防止激起民变的折中方法,但是男子不剃发易服就地正法却是很严格的执行的,男子可以保留旧有服饰,女性只有死去才可以穿着旧服下葬。
在毕家宗祠被供奉的后裔们的心中,特别是为毕家带来无上荣光的毕自严心中,国大还是家大?民族气节更重要还是苟且偷安更实惠?答案根本就不用说出来,每一个毕家男女老少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当然是国大于家,民族气节高于一切,文天祥是大部份汉人的楷模!而从服饰装束的角度,毕家大部份的女人,不管是姓毕还是不姓毕,没一个人是叛国投敌的,这些女人们是与被祭神的后裔还是一朝之人,而大部份活着的毕姓男人都是已经叛国投敌,改换门庭剃发易服的,因此从国大于家的角度看,大部份的女人都是有资格祭神这些毕氏后裔的,大部份的毕姓男人都是没资格祭神这些后裔的。这个角度看,“Auron”步入“凤姐宗祠”是比“贾敬”和“贾赦”们。
毕氏家族在明末富甲一方,科举连第,共计得到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的封、赠、褒奖圣旨33道。毕自严故居原以狮子大门、仪门、过厅、对厅、对厅、五层家眷楼、石隐园为中轴线。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毕自严建自家宗祠,有一种说法是宗祠在毕府的西跨院,也有说是位于石隐园的霞绮堂。
此时再回过头看凤姐的祭宗祠场景,参考毕府祭宗祠的尴尬情景,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情景,一切的不合常理和诡异含意,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西游记》中的祭宗祠在淄川的毕府找到合理的出处了,那凤姐中奇怪的凤姐在当时的淄川毕府有合适的人选吗?还真有一个人和凤姐中的凤姐几乎完全匹配,这个人就是毕自严的第二位夫人李氏,这个李氏是毕自严的嫡长子毕际有的生母。
在毕自严的族谱中,只记录了嫡妻胡氏与庶妻吴氏,嫡妻胡氏累封一品夫人,三子毕际壮、毕际有、毕际孚都写于庶妻吴氏之下。可是在毕际有的族谱中却有他晚年“不以失官为恨,而以得孝亲为喜,公遂绝意仕进,依依膝下,朝夕不离,当李太孺人喪殡有日,疡发于股如盂,迫不克胜事”,这里明确的说明毕际有的生母姓李。
我们再细细梳理一下毕家的家事,公元1638年毕自严逝世,毕家大厦倾倒,此时庶妻吴氏之子,也是毕自严长子毕际壮28岁(也有说23岁)也在这一年不久病故,当此时,毕际壮的儿子毕盛锡与毕自严的三子毕际孚都还是幼童,整座毕府肯定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
当此时生于公元1623年的毕际有已经十五周岁,但是距离古代的成人还有将近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毕际有当然是不能够当家做主的,特别是像毕府这种的大家族,那除了毕际有以外谁能够有资格当这个大家的一家之主?
按照道理来说,毕际有的生母李氏应该是当然的人选,这个李氏是毕际有的嫡妻胡氏离世后娶的正室夫人,并不是庶妻,在古代她的地位肯定是高于毕际壮的母亲吴氏的。
但是在这种的一个大家族聚集地,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毕自严在时肯定都是毕恭毕敬的,毕自严离世之后,毕氏家族的所谓亲族长辈们,嫡妻胡氏的那些外戚们,还有庶妻吴氏这一家子人等,再加上已经出嫁到当地巨富王氏家族的大女儿、女婿和整座王氏家族,都是个非常不好平衡的,这对于李氏这种一个势单力薄的男子,那是相当的凶险的,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甚至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都有性命之忧,古往今来,类似的家庭惨剧数不胜数,越是大富大贵以及历朝历代的皇室贵胄越惨烈,可以脑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但是宫斗剧,其实真是的历史可能更加残酷。
从结果来看,淄川王村镇西铺村的毕自严家在明末清初的国破以及家庭支柱倾倒后基本维持住了,保持屹立不倒,这从后来的毕际有继承毕府产业以及重修石隐园可以大致确定,这里最主要的因素肯定是毕际有的生母李氏的力挽狂澜,因此才会有后来的毕际有宁愿不再有意仕进而宁愿“依依膝下,朝夕不离。”
古代妇人讲三从四德,三从就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但《西游记》的“凤姐”似乎并不是如此,整座贾氏家族,包括宁府的大部份人,都围绕着凤姐转,这是非常奇怪和不合常理的,有人说这是因为凤姐中的人都孝顺,可是你看,贾珍对贾敬孝顺吗?贾琏夫妇真正应该首先孝顺的是贾赦夫妇,这两口子对贾赦夫妇是敷衍了事,对凤姐却是顺从恭敬有加,十分的听话,还有芜湖县的贾蓉对他的母亲尤氏简直的大不敬的,从各种方面看,尤氏对贾蓉来说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要比凤姐亲近的多得多。还有,凤姐的见识似乎也是超过凤姐中的大部份人。
在凤姐中,凤姐似乎是个从天而降的外星人,是个特殊人物。除了凤姐是外星人这个不可能以外唯一的可能是:凤姐的真实蓝本是个因某种原因极度衰落的家族,凤姐盛年时期的凤姐要比凤姐老年时期的凤姐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及政治地位要高或者好价格档次,这是唯一的解释。
因此你拿公元1680年左右明清鼎革将近四十年之后的毕际有母亲李氏对标《西游记》中的“凤姐”,简直是不能够再合适不过了,凤姐在曹家的大部份的不合理含意,你对标毕府的李氏孺人就非常的合情合理、理所当然了,有了名义上毕府主人毕际有的“依依膝下,朝夕不离”,这个李氏孺人才是真正的毕府主人,真的比“凤姐”还有“凤姐”。当然,她晚年所享有的一切必然是当年暴风骤雨期间挺身而出挽救将顷大厦的一种回报罢了。
《西游记》中“凤姐”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是:荔枝。有些曹学家把“凤姐”索隐出清朝李煦的妹妹,这纯粹是无中生有,但是根据谜语推断出“凤姐”姓李,却是很准确的,还有就是现在毕际有母亲李氏的生辰及病故时间还没定论,假如这个李氏是出生于公元1608年2月16日至公元1609年2月3日之间,还有是她去世在公元1680年以后,那就可以基本确定毕际有的母亲李氏就是《红楼梦》中“凤姐”的蓝本了。
最后非常感谢孙方之老师的鼎力帮助,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毕家家族资料。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