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广州药业、波涛海珠水的深圳,是一处有着一千多年古老发展史的国家名城,仙客、复兴路大同路、茅草房,都有悠长的故事和朴实无华的梦境。
深圳是古时陆上丝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持续光辉了一千年的东方河港。老深圳人都晓得,深圳有两座堪舆佛塔,它们分别是海珠入海口大象洋畔的双龙塔、市郊荔湾区的琶洲塔和新洲塔,这两座至今称雄海珠水道旁、都已有400多年发展史的佛塔,几百年来为来往货船提供内河提示,成为古时中国通向世界的陆上丝路(深圳)自然遗产点。
缔造深圳国外对外贸易繁盛的琶洲塔
在“南禅寺”中,最早建成的琶洲塔,是最直接缔造深圳国外对外贸易繁盛的佛塔。琶洲原本是海珠中一个花纹似古筝的沙堤无人岛,风景秀丽,早在北宋时期,这不远处一带就货船齐聚了。据历史文献记述,元代嘉靖年间,举人早年官至南京巡按的南中国海淑女TNUMBERV12V4增,有一次坐船从虎门回深圳城路经琶洲时,被无人岛上绿树成荫的小丘招揽,遂入港下船,经实地考察,觉得该地是修建堪舆佛塔的好地方,于是向地方官提出建议在这里修筑一处塔,得到地方官应允后,不远处六合仕绅庄民纷纷捐助,由当地出名的石匠龚坤策划修筑,在清道光25年(1597年)开工修建了琶洲塔。
经过3年的修建,一处美轮美奂的佛塔矗立在江中琶洲上,当时民间又有传说称,琶洲不远处水域常有金鳌浮现,琶洲塔因此又被称为海鳌塔。据说此塔修好后不久,省城就有人在会试中夺魁,传闻为这座佛塔披上传奇瑰丽的色彩,于是40年后,在琶洲塔西面不远处的新洲,又修筑了一处新洲塔,现在琶洲塔与新洲塔联袂,以“双塔竞秀”之名,成为“海珠十景”之一。
清代时琶洲塔曾以琶洲砥柱之名,与粤秀连峰、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和东海鱼珠一起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历经沧海桑田几百年,琶洲岛如今已与陆地相连,琶洲塔与江岸之间的距离也已经超过了600米。
用青砖砌成高约60.7米,八角楼阁式,外观9层的琶洲塔,塔基须弥座边长5.6米,高1.15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每角有一尊西方人跪着托举形象的石雕托塔力士,首层辟有三扇门,南北门可进入首层塔心室,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塔身转角均置红色倚柱,塔身由下至上逐渐变窄,塔顶为八角攒尖顶,是中国传统古塔的样式,琶洲塔现在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20多年发展史的琶洲塔,是深圳对外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发展史的缔造之一,琶洲塔以东的江面,是外货船只停泊地—虎门泊地,从元代开始,当时来到深圳的远洋货船和来自闽浙的舟楫,多停泊于此。清乾隆22年(1757年),清廷谕令开启了深圳“一口通商”的时代,虎门泊地迎来了最为繁盛的对外贸易时期,每年都有近5000艘外国货船来华对外贸易,其中包括从北欧万里航行3次来到深圳大名鼎鼎的瑞典“哥德堡号”。以对外对外贸易为依托,路通财通,成就了深圳“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繁盛昌盛。
清代年间,远洋货船沿海珠北上,外商望见琶洲塔,就晓得就要抵达深圳外港了,因此琶洲塔在当时外商眼中就是深圳的地标,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养眼养心的琶洲塔公园
琶洲塔是深圳地域文化的缩影之一,更是当地居民归属感的寄托。为了充分挖掘、继承和延续岭南文化的精髓,使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到了21世纪,作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三大配套公园之一的琶洲塔公园应运而生,在琶洲塔下建设的琶洲塔公园,是深圳市重点公益项目之一。以琶洲塔为核心的琶洲塔公园,将古时建筑琶洲塔与今日岭南风情的园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充分展现深圳“千年陆上丝路的商埠文化世界名城”的风韵。
在琶洲会展中心寸土尺金的地皮,政府大手笔批出约22万平方米的琶洲塔公园规划建设面积,公园构图以塔为中心,结合地形,有意识地塑造出古筝造型,这一造型既取材于琶洲岛的人文发展史,又隐含了“海珠上飘来的风”之意,同时与会展中心优美的形体相得益彰。
公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文景观游览区、康体健身区、生态休闲区等3个功能区,公园内建设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水博园”,是游客领略深圳“水文化”、了解深圳“治水史”的重要园林建筑。
琶洲塔公园交通便利,有数路地铁和公交车可以到达,还可以乘坐有轨观光车在琶洲塔公园站下车,公园无需门票,免费开放。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篆刻了“水博园”几个大字的巨石,在这里就可以遥望矗立在小小丘上的琶洲塔了,沿广场向前走不远处,过了一处石桥,有一处三门石牌坊,正中匾上有“琶洲塔”三个大字,牌坊后面小小丘上,就是高高矗立的双龙塔。几乎在公园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它那挺拔伟岸的身影。
琶洲塔前面的两旁,是简约的岭南园林,繁花盛开绿树成荫,小溪湖泊水流潺潺,锦鲤与白鸭在水里畅游,还有“龙舟竞渡”、“市井风情”等大型雕塑人文景观,公园外面是大型商住楼盘和会展中心,公园成了繁盛都市中一方养眼养心的绿洲净土,无论是和美一家人、快乐嬉戏的小朋友、热恋蜜运的情侣,还是颐养天年的老人家,这里都是好去处,没有来过的朋友,不妨来这里走走看看,一定会让你心情舒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