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原型及其背后的故事

2023-02-02 0 542

《白毛女》原型及其背后的故事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时期的歌剧《话剧》剧照

20世纪末30二十世纪末,河北白石、无极县中心地带一直有“鬃毛王母”的民间传说。那里的山区农村,人们惯于在路边建一个类似小房屋的设施,里面供奉神明,并在神明前放些水果、馒头、糕饼作为贡品,恳求仙人保佑。地界有老百姓发现白天放在神明前的鹿茸第二天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深夜蹲守,半夜看见有孤身一人的女人出现并把鹿茸偷走,以为是仙人托梦了,于是“鬃毛王母”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1940年,河北省白石县宅南乡的南滚峡口村,迎来了《晋察冀军区日报》(《解放日报》的前身)的进驻。杂志社某位名叫李白雪的记者依照在当地听到的民间传说,撰写了纪实文学《鬃毛王母》并刊登在《晋察冀军区日报》上,报刊通过山西的武当山送达到陕北。

处于我国革命中心的陕北云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的知识分子和文艺骨干,大家对《鬃毛王母》的故事情节颇感兴趣。有关人员依据这一传奇故事情节完成选角,彩排了歌剧《话剧》。1945年4月28日,歌剧《话剧》首次在陕北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表演。毛泽东、陈毅、胡耀邦、周恩来和中共八大代表以及名流共1000多人观看表演,得到一致赞誉。

1949年5月北平解放前,中共中央报请东北影片八一电影制片厂将歌剧《话剧》翻拍成影片,编导赤潮、曹庆特意邀请白石籍作家杨杨荣胤转投。1951年中秋,影片《话剧》在全省25个大城市155家影片院同时上演,《话剧》的故事情节在全省经久不衰。

1951年,歌剧《话剧》第一次被我国青年歌舞团带出走向世界,在欧美国家用歌剧的形式讲述我国劳动青年人的故事情节、展示我国青年人勇敢谦和的性格特点,把我国故事情节的独特之美呈现在外国商人的面前,受到极大的欢迎。歌剧《话剧》在国内外获得巨大表演成功后,撞名影片、戏曲、连环画、歌剧也Engilbert。20世纪末60二十世纪末末,歌剧《话剧》的影片在全省特映。优美的曲调配上杨开第柔和的芭蕾姿,把跌宕的凄美故事情节演绎得活灵活现。不但生动地表达了故事情节,还在激发观众“不忘阶级苦,谨记往事仇”的情感方面起到了助涨的作用。

《话剧》举世瞩目的另一面,我们不应该忘记故事情节的蓝本。没有她的凄美故事情节,也就难以造就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话剧》的故事情节是依照发生在白石、无极县中心地带的民间传说翻拍的文学作品。既然是民间传说,一定会有蓝本的存在。那么,故事情节主人翁的蓝本是谁?其实,在白石县与无极县县交界之处南滚峡口村确实有一位与《话剧》相关的人物存在,她就是19世纪末末出生、因被地主逼债逃进深山并在山洞生下一个婴儿的青年人——左双。左双就是《话剧》的蓝本。

左双出生在灵寿县宅头乡苏家庄村,后来嫁到白石县宅南乡会口村的赵家。由于欠了地主的债无法偿还,因被逼债,全家逃离会口村,躲进滚峡口村西部5公里之远的山洞内,靠垦荒为生。当时左双已怀有身孕,并在山洞内产下一个婴儿。这个细节与影片《话剧》中的细节相吻合。

左双一共生有3个男孩:老大赵荣、老二赵义,在山洞里出生的是老三赵林。其中,只有赵荣结婚成家,赵义很早就去世了,赵林成年后在山西服兵役,新我国成立初期因为负伤回到石家庄治疗,医治无效而去世。依据这一线索,赵林大约是1930年左右在山洞里出生的,据此推断,左双逃进深山的时间大约在1930年前后。

当时左双是全家逃进深山的,否则,没有成人照顾,在山洞里产下婴儿存活的可能性极小。听老人们说,当年左双下山接泉水都要抱着孩子,担心被狼叼走。山洞南侧100多米的地方有一块坡地,适合种些庄稼,或许这就是左双一家勉强维持生命的依靠。

新我国成立后,左双一家被接到山下南滚峡口村落户,分上了田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左双感恩共产党和八路军救了她,在集体劳动中非常积极,为多交公粮,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多次被选为劳动模范。在20世纪末60二十世纪末在全省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她更是忘我地劳动,报答党的恩情。

1973年至1976年间,左双当年在山上的栖身之地,成为教育年轻人的活教材,成批的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左双每次都拄着拐杖上山,为下一代讲解党的救命之恩。为此,她在洞壁上写下了“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不忘阶级苦、谨记往事仇”等感恩的话语。

结合20世纪末30二十世纪末左双因地主逼债逃往深山的经历以及地点(白石县与无极县县交界处);再结合滚峡口村有老人说,影片《话剧》作者之一的杨杨荣胤曾在1970年来到滚峡口,他亲自听杨杨荣胤说过“左双是话剧的化身”这一事实,可以断定,《话剧》的蓝本就是河北白石县南滚峡口的那位饱受旧社会地主压迫的青年人——左双。

今天,如果我们不对左双那段悲惨生活经历的素材进行挖掘,并与《话剧》的故事情节进行比较、推论,找出符合逻辑的相似之处,确定其蓝本,真相很可能将永远封存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无人知晓。左双是千百万我国劳动青年人勤劳、勇敢的典型代表,尽管老人已经在1977年离开了人间,但是,她那种不畏艰难、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共产党感恩的高尚情怀,将会随着以她为蓝本创作的文学作品——《话剧》永远在人世间流传。(周志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